剛上大學時,新生聯誼,同學認識了一個香港朋友,她把她介紹給我,一開始她樣子愛理不理的,想說內向還是悶燒的人我也見過不少,而且,本來就沒必要初見就急忙對誰熱絡,所以不以為意。

 

我同學很熱心,拉著她跟我們參加社團,而上下課時,也會走過去跟她聊幾句,她時不時用手機大聲講著廣東話,一個月下來,她似乎總是封閉,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。

 

幾次之後,同學也表現出失落感,來跟我抱怨她的新朋友很冷漠,我說可能她對妳沒興趣吧,也罷,緣分這種事本就不能強求。

 

同學說她曾對她說:「我覺得你們太懶散了,無聊,總是在意參加那些無意義的活動,我先前待的學校,競爭有多激烈,哪有時間玩這些?」

 

可能有所誤解,不知為何,我同學也漸冷淡其他香港同學,甚至,很多合作與分組時,也會避免與他們同組。

 

諸多冷漠淡薄、自視甚高、急躁無禮的帽子曾扣上香港人的帽子。後來認識的港人說,如果碰見看到路人遭遇重大傷害或者災難,他保證不只是他,周圍的港人肯定會馬上釋出行動幫助,這是他們對待外界的方式,不必要的事,不理會是正常,因此難免忽略禮節。

 

事實上我也明白,不該以偏概全,而人踩到絆腳石,持續一陣子,就會暫時縮起來。

 

2019年6月9日,香港全區號召103萬人走上街頭「反對引渡惡法」,而在12日,在立法會外,民眾與警民發生衝突,港警多次施放催淚彈、豆袋彈。

 

傷害手無寸鐵的民眾的是警察。

 

而是什麼,讓看似冰冷、急於功利的香港民眾願意這樣集結起來?顧好自己的苦日子還不夠嗎?

 

當地租金高,民宅狹小,看不到醫生,現今還會被壓在牆上攔檢盤查,在日常搭乘的捷運上。

 

《送中條例》將成了壓垮任何妥協與傳統民權組織逐漸瓦解的最後一道防線。盤查,強制,消失。

 

曾很多人跟我說,不要管時事管那麼多,能改變什麼?他現在不是過得好好的,幹麻上街自討苦吃?

 

長輩曾告訴我,人要低頭要謙虛,不要那麼愛現,我默認。好笑又無奈的是,有時低調往往引來高度的爭議,我認識特立獨行又不礙著別人的族群並不少,多管閒事的人也是,他們說跟我皆有一段充滿共鳴的過去史。

 

「很久很久之前,還認為我是個愛好和平的人,何種與世無爭呢?我會獨自看著自己的書、畫著圖、哼著歌、玩著小蟲子,直到暴力的言語與戲弄撲上來,就會毀了眼前美好的一切。」

 

錯,錯在你的冷漠,導致格格不入,錯在你愛說實話,講的話不對,不懂配合別人。

 

每一個人的歷練開口就聚攏為故事,討厭的叫過去,喜歡的昇華為懷念。一個群體共同經歷的是歷史,歷史不只是過去,經過改革,才會翻新。

 

一山還有一山高,你只要活下來,長大就有機會出社會,成為某一類少數族群。連在兒時,都能嘗到不公平的果實,更何況職業階級的岐視、國家層級彼此的差別待遇,倘若自身被列為少數族裔,待在你相對處於弱勢的地區,就可以活該被講話、被訕笑。而有一個地方,它將變得不是寧鳴而死,而是開口說真相的機率都將被扼殺,它離臺灣很近。

 

近到有一天,我在這裡敲敲打打的資格,都有可能會消逝得無影無蹤。

 

不需要理由,也沒有解釋。

 

和平從來不是平白希冀而來,而是活著,無時無刻都是一種抗爭。

arrow
arrow

    七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